第201章 有小诸葛了?

《三国:克复中原》全本免费阅读

张郃怔怔地看着高览,静静听着,他觉得高览还有话未说出口。

他想听下面的话。

高览又转过身,佩刀抽出三寸,低眉看了一会,然后望向张郃。

“儁乂可曾听闻曹军中流传的一句话。”

“何话?”张郃问。

“围而不降者,杀!”

张郃点头,这话岂止听过。

“那儁乂以为,我等若趁曹军尚未围拢时突围而出,撤去虎牢关,主公会如何处置我等?”

“有郭图在,自是下场凄惨。”

高览再问一句:“那儁乂是否以为我等能守住此城?”

张郃嗤笑一声,没有回答。

没有回答,两人的答案却是肯定的。

拔刀三问过后,高览突然道:“听闻曹公广纳贤才良将,如饥似渴,且任人唯才,豪族李典,白波贼徐晃,皆得重用,以兄与我之才,若投曹公,未必屈才,我欲献城投效,儁乂可愿同往。”

张郃冷眼看着高览,瞧这架势,显然是不答应,两人便就此反目的意思。

张郃咧嘴一笑,“哈哈,恶贼郭图,蒙蔽袁公,我等已无路可走,兄之想法,正合我意。”

高览当即合刀,上前数步,把住张郃手臂,同时高声一喝:“打开城门!”

成皋县外,曹操轺传停下,眺望城头。

“何人守此城?”guwo.org 风云小说网

程昱回:“据报,是张郃与高览二将,此二人多番阻我军进兵,攻取成皋,怕有些麻烦。”

曹操自然听闻过张郃与高览,可以说这一路,他所览军报中出现频率最高的,就是这两个名字。

变相理解,这两人就是袁军之中最能打的。

以前闻其名,如今见其才,曹操不由动起劝降的念头。

正思虑间,前军忽有骑哨来报。

“禀明公,袁军大将张郃高览,献城乞降。”

曹操眸光一亮,真是想什么,就来什么。

“快宣来见我……等等!”曹操话锋一转,当即扯开轺传护帘,一跃而下,然后朝着阵前奔去。

程昱荀攸等幕僚,以及宿将许褚见状,纷纷跟上。

张郃高览二人垂手而立,立于城外,老远便瞧见数道身影跑了过来,先是好奇。

到近处,才认出那人竟是曹操,一时竟有些无措。

曹操在两人跟前站定,确认两人身份后,微笑道:“儁乂,元伯,别来无恙呀!”

听曹操亲切的以字相称,两人恍惚间想起了那段与曹操并肩作战的岁月。

昔日的曹操,不也是袁公麾下一鹰犬么,更巧合的是,也是在成皋境内的虎牢关外。

高览噌地半跪而下,拱手道:“我二人遭人排挤,走投无路,今特来投奔曹公,望公收留。”

话间,张郃也效仿高览单膝而跪。

曹操闻言大喜,当即上前分别扶起两人。

“本初失二位将军,迟早后悔莫及,操得二位将军,乃操之幸,走,随操入城叙话!”

身后程昱连忙提醒,“明公,恐有诈。”

曹操回眸一瞪,挥袖道:“操信得过儁乂元伯为人,休得胡言!”

说罢,一手一个牵着张郃高览入了成皋。

如此状况,如何不叫二人动容,一边跟着曹操,高览一边道:“明公大恩,览必舍身相报!”

一边走,细心的张郃发现,曹操手心里全是汗。

他也表态:“明公大恩,张郃万死难报。”

张郃心中清楚,曹操嘴上说着信任,其实心底还是担心的,但他还是咬牙选择了信任。

这才是他与袁公最大的区别。

也正是因为这份紧张,让张郃觉得曹操是真正可以追随的主公。

直到曹操几人走出一段,许褚才堪堪追上去,荀攸上前拍了拍一脸无奈的程昱。

笑道:“仲德勿恼,明公这是刻意责怪的。”

程昱无奈一笑,明公这点小心思,他如何会看不明白,这是表演给张郃与高览看的。

“明公责怪的是,方才是吾失言了。”

不过,程昱指的不是劝曹操小心这事,而是对于成皋之战的论断。

他刚刚说这会是一场恶战,结果曹公却不费一兵一卒。

只消一日,张郃与高览投降的消息便经由虎牢关,传回荥阳。

袁绍当众暴跳如雷,摔杯碎盏,大骂张郃高览。

“果然如此!此二人果有异心!”

郭图还不忘添油加醋,“幸而主公识察在先,将之置于关西,未造成恶劣后果!”

袁绍怒视众幕僚,最后目光转到郭图身上,“公则,依目下局势,下一步如何是好?”

郭图道:“孙策与吕布皆退,东线告急,如今粮道受阻,攻取雒阳已十分困难,当此之时,应集中优势兵力,过陈留,攻许昌!”

袁绍又望向逄纪,“元图以为如何?”

“曹操大军皆在虎牢以西,难以驰援,陈留必克,此计可行。”

辛评辛毗兄弟也齐声附和,“郭公则之言可行。”

袁绍见幕僚们难得统一意见,想必这是一步好棋,当即将命令宣贯下去。

袁军

战略重心,自此从雒阳,转向了许昌。

曹军推进到成皋县,直抵虎牢关。

虎牢关既护住了袁绍,其实也护住了雒阳,不过,也阻隔了曹军救援陈留。

知晓袁军动向后,曹操当即领兵南下,他要经梁县,回颍川,去许昌觐见天子。

救援陈留或许来不及,但在陈留陷落之前,大军要回到许昌,阻袁军继续南下。

···

中原变数频生,而各方皆翘首以盼的荆州行动,却迟迟没有发生。

一心向北,欲夺宛县的刘备,突然没了动静。

魏延也没有再做出什么“出格”的寇掠之举,相应的,徐晃对劫营一事,也当吃了個闷亏,没有异动。

各方都盯着的江夏与江东,却迟迟没有开战的迹象。

十月末,天地初寒,章陵郡的人们纷纷开始添衣加被,减少外出。

诸葛巡的起床时间,也渐渐变迟,因为月水寨和工坊进入建设阶段,章陵郡的郡务基本被崔钧与徐庶打理得井井有条。

诸葛巡每隔几日收到的信报,基本是陈述式的汇报,而不是请示。

管理很难吗?诸葛巡觉得一点也不难,因为古代的人,实在是——

太好管了!

与他前世一对比,举个不中听的例子,简直是畜牧业。

给口饱饭就成,然而即便这样,还能弄得天下大乱,始作俑者就是有些人实在太黑了。

连栋数百,阡陌无边,聚众过万,竟然还不够,非要把别人最后一口吃食,也夺过来。

似诸葛巡这般,兵马强权在手,对治下稍加约束,便可很好地改善这种状况。

从郡到州,从州到国,利益变大,成份也变得复杂,就一言难尽了。

书房中,诸葛巡有规律地批阅书信,身侧又有夫人陪伴,蔡蔻也不闲着,不知从哪弄来一些食经菜谱来学,变着花样给诸葛巡改进伙食。

这生活……给个皇帝咱也不换。

这日,诸葛巡收到一封妹妹诸葛冬寄来的书信。

信中说了一件诸葛巡已经听说的事,那就是南郡临沮、秭归夷陵一带,已数月未雨,发生严重旱情。

难以置信,听说沮水都干涸了,而秭归与夷陵二地,是挨着江水。

江水在那一带皆是峡谷,是不可能取江水灌溉的。

不过诸葛冬信中重点不是旱情,而是赈灾之事。

这事,是临沮长向朗提起的。

临沮县流民遍地,盗匪结群,山贼占山劫路,县治形同虚设。

刘表与蔡瑁的赈粮,还未送到县城,就已经被劫掠一空了。

蔡瑁已经开始举兵平乱了。

向朗也向家族求助,向氏在诸葛氏的帮助下,刚刚经历了一季丰收,刚缓一口气,又面临新的困难。

最终向开还是向韩嵩开了口借粮一万石,只不过这事,韩嵩不敢做主,诸葛亮与诸葛巡皆不在,事情兜兜转转,到了诸葛冬那里。

“没想到临沮旱情,竟会严重到如此地步,我记得今岁北方都下了很久的雨吧。”

“是不是临沮的雨,也下到了北方去了。”蔡蔻没头没脑的回了一句。

这话,还真有几分科学性。

毕竟降水,总是有限的。

“冬儿来信,问我借不借粮。”

蔡蔻面色微变,提醒道:“夫君,据以往传统,这粮,借了基本等同于无还,有些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