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3章北上

只有一天的准备时间了,凡是这次要去京师的人,都动起来了。袁野也把自己这边准备的情况,给茅元仪、杨宛做了通报,并说出了自己的打算。杨宛对袁野突发奇想,用旋木工艺制造千里镜的镜筒,很是欣赏。这样,就又有可能降低成本了,并能更快更多出制作出千里镜来。她好像已经看到铜山银丘了。三人在这件事上很快达成了一致。线路是先雇车到徐州,然后租船北上。杨宛又给了袁野50贯钱,让其结算他答应给几个师傅的工钱,以及预付给单老爷子、高师傅的款项。除完全支付了水晶片的货款外,按照袁野的意思,杨宛又给了晶玉斋50贯钱的订金。茅元仪、杨宛对袁野可以说他咋说咋行,全部放权,完全信任。

简短捷说,茅元仪、袁野一伙人搭乘四辆马车,准确地说,其中一辆还是驴车,离开海州,一切都很顺利,只是中间有一段姜杏哭别的场景。女子远嫁,不哭别一场是说不过去的。路上行了两日,来到徐州时间还尚早。杨宛安排茅嘉去租船,茅元仪、袁野两对夫妇就一起去逛街了。徐州是沿运河的一个水路大码头,很是繁华。杨宛很是体贴姜杏,给她买了不少胭脂脂粉。姜杏以前用的太低级了,这次是升了一大级。四人喜笑晏晏,在酒楼吃了一顿晚饭,住了一晚,茅嘉早就雇好了一条大船,翌日逶迤朝京师进发。单老爷子、高师傅、姜兴旺也结伴上街,补充了一些旋木用的刀具,购置了一些生活用品。

船到鉴山,袁野想去察看一下后世闻名的稀土矿,被茅元仪以行期已经大大延误劝止,没有下船。运河河势是中间高,两边低,这一段少不得要穿过几处水门,颠颠簸簸的很是辛苦。经过半月的航程,客船到达天津。这半月时间在船上,茅元仪大部分时间都和袁野纵论天下大事,当然多数时间是茅元仪一人在大发宏论,袁野是洗耳恭听,其还要装出一副很是受教的样子。不过,他也会猛地问一两句,多数都会弄得茅元仪很是不好回答,只得虚以敷衍。比如这一次:“熊经略名义上虽是蓟辽经略,可是他手里握有多少兵马,钱粮分配他说得能作数吗?”

茅元仪只得答,“这事事在人为,位高自然权重,相信大帅会逐渐掌握实权的。”

还有,袁野说:“听说兵部尚书张鹤鸣颇为看好王化贞,熊大帅夹在中间,恐怕不好做人啊!”

茅元仪答:“熊大帅援朝立下汗马功劳,当今天子颇为倚重,随时可以上达天听,凉那王化贞不敢不从。”听到这样的敷衍,袁野都会报之微微一晒。这时,杨宛总会露出一种无奈的表情。自己嫁的这二货,确实有点志大才疏啊!不过,他对自己挺好,可谓伉俪情深。

在船上,除去听茅元仪喷沫,袁野都是和单老爷子在一起,研讨如何旋木,对于半圆的内圆如何切削,有了一个成熟的工艺方法。只是船上没有楠木。楠木的木质硬度适中,经久耐用,耐腐性能极好,弹性好易于加工,很少开裂和反挠,并带有特殊的香味,能避免虫蛀。这是袁野决定采用其的重要原因。可是,金丝楠木不太好买啊!退而求其次,香楠也行啊!至于,水楠,有些差啊!

此时,已经是九月中旬了。到了天津,茅元仪打听到熊廷弼已经出山海关,驻兵右屯卫(今锦州凌海),决定再雇几辆马车赶去。对此,袁野可就有异议了。“公子,咱得先安个家,制出来几个千里镜啊,你就这么着空手去,不合适吧!”

“把家安在山海关不行吗?”茅元仪不解地问。

“我觉得那里离京师太远。咱得做两手打算,万一您在熊大帅那边不顺,咱还可以投另一家。您看,我可是下决心在这边扎摊的。我想在山海关和京师之间选个地。咱干得这事,尽量少让人知道底细,为此,要选一个不太知名地地方。”袁野尽量找不去山海关的理由。为啥,他有心在后世的唐山落脚。唐山好啊,可以采煤、炼焦,靠近沙河、陡河、石榴河,可以利用水道把在上游开采的铁矿石运下来,建个炼铁炉,浇铸火炮,打制火铳,还可以烧制陶瓷,对,还有耐火黏土。总之,是个建工业基地的好地方。其可是清末民初的第一个工业基地啊。古人很精明的,选择唐山,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。

杨宛一听,认为袁野说得很有道理。现在袁野对制作千里镜的热心已经远远大于陪茅元仪去当幕僚了。“我看袁兄弟说得有道理。咱应该先找个地方安家。要不,等确定了一个地方,制成第一个千里镜后,夫君立即去也可。没有千里镜这件大礼,你去了也不会很受熊大帅重视。”茅元仪一听,觉得很有道理,只好同意了。

“那好,咱们沿着从天津卫去沙河驿的官道走,去寻个地方吧!顺路,也不耽误多少行程。等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,不出三天,我就能制出来一个千里镜来。咱们在天津卫买些鳔胶、纸张就可。先弄出来个简易的。真要批量制作,必须使用香楠才行。香楠木硬度适中,有香气,虫不蛀,不翘不裂,最是合适不过。”袁野接下来开始主导这段路走哪里,该怎么走。

“袁兄弟以前到过这里?”茅元仪狐疑地看着袁野。

“我小时候跟着哪个老道士,走南闯北地走过的地方多了,我也只是有些模糊的印象。”袁野撒谎很有一套,简直是张口就来,根本就不用思考。真是个天才啊!连他自己都很佩服自己。

“好吧!尽量时间短些。熊大帅可能等我都等急了。”茅元仪颇有点自命不凡地说。

袁野没有理会他,赶紧去街上买鳔胶、熟制好的羊皮去了。这时的天津卫,虽然不甚繁华,可是却有几个修补木船的作坊。鳔胶是修补木船的必用之物,所以很好卖到。等他买好鳔胶回来,茅嘉也把马车租好了。于是,他们这一行人,立即就朝东北方向去了。

坐在马车上,袁野仔细算了起来,京津唐是个三角,津唐这个边最短,估计大约在120公里到140公里之间。不管咋着,只要大约到了这一区域就成。不怕超过了,反正有山证着呢,大不了我看到山就停下。古冶区北面就是山,西南是开平区,再西南是唐山市,我就沿着这一路走。即使是坐马车,一天也不过走七八十里路,等到三天半的时候我就停下。对了,最好靠近一条河流。这年代,运输可是个大难题啊!等等,我怎么觉得,有一个什么“开平卫”啊,是不是就是后世唐山市的开平区,那地啊!嗯,茅元仪那厮不是对什么九边情况很了解吗?等中午打尖的时候问问他。果然,茅元仪知道,还即时划了个大体位置,只不过应该叫“开平中屯卫”。袁野嘿嘿一笑,嗯,就这地吧!说不上,熊廷弼一个嘴热,就把进献千里镜有功之臣的自己,给个开平卫的“卫长”干干。到时候,自己不但拿着官饷,还能保护自己的产业,大力推进自己的工业基地的建设,要知道,明朝的卫所兵,简直就是长官的奴隶啊,那可就一举三得了。哈哈,哈哈,袁野简直有一种要仰天大笑的感觉。

确定了要落脚的地方,茅元仪悬着的一颗心,自然就踏实下来。嗯,到了开平中屯卫之后,可以先给熊大帅捎个信,就说自己来了,正在开平卫安置随来的家眷。开平卫吗,自然是通“官道”的。三天之后,茅元仪一伙到达了开平卫。虽然没有熊大帅给的聘书,可是凭着茅元仪的一张嘴和他的名气,卫指挥使还是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。茅元仪适时地提出,要在这买一处大院子,把随自己来的人安置在这里,卫指挥使立即就安排属员去办了。在卫所的辖地,卫指挥使就是军政长官,这事很是好办,即使没有空闲的,只要有银子给,腾也得给腾一处啊。正好,开平中屯卫的官兵都调去了山海关,有空闲的院落,茅元仪只花了六贯钱就买了一个宽敞三进的院子。为啥这样便宜,你想谁会去这样荒僻的地方去置办家产呢!钱物两清之后,不用自己打扫,自有官兵负责来办。嗯,明朝卫所的军士其实不是用来打仗的,是来伺候长官,给长官干活的。这话一点都不假啊!袁野初入社会,就体验到这个了。

安顿下来后,茅元仪马上修书一封,让卫指挥使司的军士送往广宁右屯卫(今凌海市东南)。茅元仪真的是有些亟不可待了。袁野则全力配合单老爷子开工。“野儿啊,没有合用的木头啊!”

是啊,做木工活,即使用干好的木头,还要下火烤。袁野在院子里转了一圈,尼玛,是没有,只有劈好的柈子,或者径细的树枝稍、叉子。做千里镜的镜筒子,即使弄个简易的,也得用木头啊!袁野恼了,这个好办,拆一间屋子,这不就有了吗?下房的檩条也能凑合了。

只是花了六贯钱买来的一个大院子,还带着一个足有两亩地的菜园子,即使拆了也不心疼。袁野只是说了一声,姜兴旺就和高师傅一起动手了。弄下来一根檩条,截一段直溜没有裹节的,旋木机赶紧开工。等外形尺寸合格后,一破两开,再旋里面的。等里面旋光滑了,再旋刻下三道槽,比量一下,两块合起来是不是一条线。嗯,不行,有偏差,那就再来;再比划,还是不行,那就再来;一直到三道刻槽是一条线为止。尼玛,费了一天的劲,终于算生产出合格品了。这个时候,已经是九月中旬了,冀东地区的屋外已经很冷了,屋子里都烧了炕,暖烘烘的。再点一个炭盆,熬好鳔胶,袁野带着一副姜杏缝制好的细布手套,小心地将最后自己加工、磨制、抛光好的水晶镜片涂了些鳔胶,然后在两个半圆剖面刻槽里涂上些许鳔胶,最后将两个半圆合在一起,嗯,简易型千里镜最终完成了合体。袁野小心地托到外面,等鳔胶凝固,站在一条大凳子上,举起朝远处一看,成了,很远处的景物十分清晰地显现在眼前。只是因为是单筒的,没有那么直观而已。

“公子,你看看!”袁野下了凳子,将千里镜递给茅元仪。

这时的茅元仪可就没有看纸筒做的千里镜哪么激动了。这些天,不管是在船上,还是在车上,他都是抱着纸筒千里镜看,早就过了新兴劲了。甚至,他还起了直接把纸筒千里镜进项给熊廷弼的心思。只是被杨宛拦下了。茅元仪波澜不惊地接过来一看,尼玛,他又一惊一乍起来。咋啦,这次袁野做的比纸筒千里镜的倍数要大。虽然没有仔细算过,袁野估计这个木筒千里镜的倍数要达到六倍。而纸筒千里镜的倍数估计还不到四倍。“嗯,还是这个好啊!”茅元仪这次服气了,操,袁野鼓捣这个,就像变戏法一样啊!这实在是太奇妙了。

是啊,同是三片凸镜,镜片间距,也就是物镜和目镜的间距不同,镜筒长度不同,放大倍数就不会一样。就是袁野自己都对其中的关系有些不甚理解。

“我看看!”杨宛接了过来,她同样也有些惊诧。因为纸筒千里镜她也没有少看。依次就是姜杏,她可是第一次看。这丫头不禁吓,差点没有从凳子上栽下来。以后看的单老爷子、高师傅、姜兴旺也都是这个样子。最后轮到了茅嘉看的时候,终于悲剧发生了。这小子最不禁吓,竟然从凳子上栽了下来。幸好千里镜粘合用的是鳔胶,要不非得摔两半不可。茅元仪立时就要大怒,吓得茅嘉缩头缩脑地躲到一边去了。嗯,接受教训,等伺候杨宛的两个丫头和伺候茅元仪的两个小厮看的时候,姜兴旺和高师傅一边一个进行保护。

嗯,近乎一个月的心思没有白费,外包熟制好羊皮的千里镜,终于在一天后正式问世了。两层羊皮的最外面,袁野还小心打上了他早在徐州就买好的十二颗小铜钉。对此,茅元仪十分的满意。

1621年(天启元年)九月十六,茅元仪携杨宛带着一个千里镜急匆匆东行。临行前,杨宛给袁野留下了价值300贯钱的白银。当时白银兑换铜钱的比例是一比730----760。也就是说,一两白银并不能兑换一贯钱,只能兑换730----760文。一贯钱是1000文。这可是一笔大钱啊!袁野马上对全部手下的人员进行了分工。单老爷子和袁野去通州购买香楠。姜兴旺加茅元仪留下的一个小厮,去滦州购买过冬的衣服被褥,以及锅碗瓢盆。虽然有前房主留下的一些,但是有些不够用。再说,以后预计还要增加人员。高师傅和姜杏及杨宛留下的一个丫头在家看家,兼购买过冬烧的柈子、粮食、肉食、干鲜菜。至于桌椅板凳,有单老爷子在,是不用发愁的。这老爷子可是不光会旋木,木工活也是能拿得出手的。

上一章目录+书架下一章